2025-05-22 14:14 点击次数:144
去年,一家被冠以“ST”头衔的公司突然被曝财务造假,股价一夜腰斩,无数散户血本无归。但戏剧性的是,监管层对公司的罚款仅有60万。 有股民愤怒吐槽:“这钱连董事长一顿饭都不够! ”这样的故事,在A股市场早已不是孤例。
当散户们还在为财报变脸、大股东减持、业绩造假捶胸顿足时,证监会突然抛出一份2025年立法计划,声称要“保护中小投资者”,甚至搬出了“长牙带刺”的监管口号。这究竟是痛定思痛的改革,还是又一次熟悉的“狼来了”?
证监会这次提出的政策清单,几乎每一条都直指散户的痛点。针对财报造假,新修订的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》要求企业披露更多细节,甚至细化到关联交易和现金流数据。 但问题在于,过去类似政策往往停留在“要求”层面,执行时却常因取证难、处罚轻而流于形式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对减持的约束。 根据草案,大股东若存在业绩承诺未完成、质押比例过高或涉嫌违规行为,将被直接限制减持。 某券商分析师指出,这一条款可能卡住至少30%的套现行为。
至于60万罚单的荒诞,新的违法所得认定规则给出了回应:未来罚款金额将与涉案金额直接挂钩,上不封顶。 参考近期某科创板公司因信披违规被罚没2.3亿元的案例,这种“割肉式”处罚或许能让违规者真正感到疼。
回顾过去十年,A股市场并非没有保护投资者的尝试。 2013年的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中,保荐机构被迫掏出3亿元赔偿散户,创下先行赔付先例;2019年科创板推出时,更是祭出“欺诈发行需回购全部股票”的杀手锏。 但现实是,截至2023年底,仍有超过60%的证券民事赔偿案件陷入执行难。
中小投资者维权面临三大门槛:诉讼周期长达2-3年、举证责任倒置难以落实、赔偿金额常低于预期。 即便胜诉,也可能碰上“空壳公司无钱可赔”的窘境。 此次立法计划中提到的“推动民事赔偿优先”,或许能部分缓解这一困局,但如何让纸上条款落地,仍是未知数。
政策风向转变之际,市场资金已开始用脚投票。 数据显示,4月以来,机构对高分红、低负债率的蓝筹股增持幅度超过15%,而游资主导的“妖股”炒作明显降温。某私募基金经理坦言:“现在谁敢碰问题股,分分钟可能被新规锁死在里面。 ”
但散户群体内部出现分化。 部分投资者开始转向ETF等工具化产品,试图规避个股风险;另一批人则坚持“富贵险中求”,仍在追逐并购重组概念。 近期某ST公司宣布引入国资战投后,股价连续5个涨停,评论区充斥着“最后一搏”的狂热。 这种分裂,恰恰折射出市场对监管实效性的怀疑。
在立法计划的高调宣示背后,几个关键问题尚未得到解答。 例如,新规要求上市公司在季报中增加“关键审计事项”,但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如何保障? 某四大会计师透露,目前仍有客户施压要求“模糊处理敏感数据”。
再比如,针对衍生品交易的监管办法,虽明确禁止裸卖空,但对量化机构利用程序化交易钻漏洞的行为,仍未给出具体界定。 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地方政府为保住本地上市公司,可能对监管阳奉阴违。 2022年某省曾出现监管函下发后,企业通过“政策补贴”变相抵消处罚的闹剧。
尽管争议犹存,某些领域已出现实质性变化。科创板公司近期密集修订公司章程,将分红比例从30%提升至50%以上,这与新规中“强化股东回报”的要求直接呼应。 某消费电子企业董秘直言:“现在不分红,再融资根本过不了会。”
并购重组市场也在悄然洗牌。 据统计,2024年一季度终止重组案例同比增加40%,但过审项目平均估值溢价从15倍降至8倍。“壳资源贬值让炒作者无利可图,真正有协同效应的产业并购开始冒头。 ”